人物简介
王得盛,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宁夏西吉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现为宁夏师范学院教授,自治区教学名师,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86年7月至1988年7月在宁夏海原县回民中学任教,1988年7月至今在宁夏师范学院工作,先后在校团委、校产办、公共教学部履职,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任艺术系主要负责人,2007年12月至2022年9月,任音乐舞蹈学院(系主任)院长, 2022年10月退休。
他是一名音乐教师,被学生们亲切地叫了17年“王伯伯”,退休后,学生依然亲切地称他为王伯伯。从事音乐教育37年,他一直扮演着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无论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中对学生始终坚持严管厚爱,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就是学校音乐舞蹈学院退休教师王得盛教授。

4月25日下午,笔者采访王得盛老师,如约见面后,只见他精神饱满,面带笑容。“您退休了对工作还这么有激情。”笔者笑着对他说。“我身体还可以,心情也很好,学院现任领导班子对我很关心,也很照顾,我尽最大能力上好每一节课,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王得盛老师回应道,话语里充满了自信。
下午4点20分,王得盛老师准备给2022级音乐表演班上《和声学》课程,离上课还有五分钟时间,他一如既往地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随后绕着教室课桌转了一圈,顺带把放在讲台边的笤帚放到教室后面。学生也习惯的将手机放进了学院为他们专门制作的手机袋里。
上课铃响了,王得盛老师点名后,对上节课的作业情况进行了点评,并询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边说边走下讲台翻看学生的课堂笔记。讲课开始后,班里29名学生坐得端正听得认真。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王得盛老师会停顿一下,亲切地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谁还有疑问就提出来。”见学生没有提问,便接着说:“好,那我随机抽查一名同学上讲台把刚才我讲的知识点理解性地叙述一遍。”教室立即响起一阵低沉的讨论声,大家三三两两快速地交流着刚才老师讲解的重点。
“让学生上讲台讲述,这是经常性的互动环节,一方面是提醒学生时刻要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他们试讲的能力,促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理解透彻。老师不能一直机械地讲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互动。”王得盛老师说。在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方式上,他不断地创新实践,将“教会学生”转变为“学生会教”;将“满堂灌输”转变为“精讲多练”;变“单科讲授”为“综合论述”,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可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别看王伯伯平时说话温和,但是在学习方面对我们的要求可严厉着呢。”音乐舞蹈学院2022级音乐表演班的梁彬阳说。
王得盛老师不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要求很严格,而且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要求更高。上课时,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和对积极提问并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教学日志本上都有相应的不同记录,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部分依据。关于上课纪律问题,有一件事令学生和老师们记忆犹新。2003年,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为了不影响课堂秩序,王得盛老师给学生立下规矩:上课期间所有人的手机都要关机或静音。一次课上,王得盛老师自己的手机响了,他立刻关掉电话,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折断了手机。“这件事对师生触动很大。”回忆往事,王得盛老师笑着说,“从那以后,我的课堂上再没人翻看手机了,我自己的手机上课也一直是静音。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言行一致,做到言传身教。”
从音乐舞蹈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开始,他经常教导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要遵守基本的文明礼貌。例如在校园里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着装要大方得体,不能染五颜六色的头发。“文明养成习惯是每一名大学生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只有那些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王得盛老师说,“所以我经常告诫学生不能把无礼当个性,无知当无畏,冲动当直率,固执当坚毅。要把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王得盛尽力去了解、呵护每一名学生,做好学生的知心人,让教学和育人始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闲暇之余,他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或者和学生相约餐厅,像家长一般与学生拉家常、交流心得。他一方面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另一方面认真倾听学生心声,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真实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做好教育引导。学生也把他当作知心伯伯,述说生活学习中的喜怒哀乐。王得盛老师经常叮嘱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学生们也乐意听他的“唠叨”,在他们看来,王伯伯既是贴心朋友,更是人生导师。
在王得盛老师的手机通讯录里,80%以上的联系人是音乐舞蹈学院的历届毕业生。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去向,学院利用四楼北侧一面墙制作了“音乐舞蹈学院2004-2019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栏”,全面展示了毕业生姓名、专业、班级、就职单位和职务等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起来是比较麻烦的。”王得盛说,在联系毕业生过程中,他和历届班主任、学生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部分毕业生就业岗位变动较为频繁,难以联系,王得盛老师就利用微信、QQ、微博及人托人等方式,甚至通过查阅学生户籍信息将电话打到学生所在乡镇的村委会或居委会联系到家人,再通过家长联系学生本人。让王得盛记忆深刻的是2008级音乐学专业学生丁宁毕业后一直失去联系,于是王得盛老师通过人托人的方式打听到本人目前的工作情况。“王伯伯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当师生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丁宁惊讶地问王得盛老师。“你在天涯海角我都能找到。”王得盛老师笑着回应道,嘴上虽然这样轻松地说,但其实是他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打听到的。
音乐舞蹈学院从2001年招收一个班到现在的每年七个班,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统计毕业生信息的工作量也在逐年加大,但是王得盛老师始终一丝不苟地坚持做好这项工作。对他来说,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成长成才、发光发热。他也从统计学生的信息中了解到,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从事教育行业。他根据调研了解到全区有60%以上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毕业于宁夏师范学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得益于王得盛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和严管厚爱,学生们在校期间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他们能够从容、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会有王得盛老师的学生,有的学生还带着家人来见他。看着学生们在各行各业努力拼搏,王得盛老师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也更加激励他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学生。如今,王得盛老师虽已退休,但还是忙忙碌碌,除教学外还要完成教育部美育浸润计划项目。他退不休,教不辍,依然精神抖擞,坚守着他热爱并奋斗几十年的三尺讲台,在对学生“严”与“爱”的交织中感受着为人师者的幸福与满足。